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青岛大学学子返家乡:追寻非遗传统,教化沁入童心

浏览:68023 次 发布时间:2025-02-12 15:45

为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让教化之光深入每一个孩童的心灵,2025年寒假期间,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芳寻”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于寒假社会实践,走进青岛市八大湖街道天台路社区、中韩街道春光山色社区等多个社区,带领百余名儿童及家长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

扎染技艺新体验,传递非遗之美

志愿者的第一站是青岛大学纺织馆。活动伊始,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参观纺织馆,参观结束后,志愿者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技巧。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扎染的魅力,志愿者们展示了精心准备的扎染作品,这些作品色彩斑斓,图案各异,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们对于扎染的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志愿者们分发白色丝巾和扎染所需的各种材料,并详细讲解了扎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将白布折叠、扎结,浸入板蓝根染液中进行染色,感受着古老技艺的魅力。最终经过多次染色和冲洗,志愿者们将小朋友制作出的扎染作品挂在晾晒架上,各式各样的图案逐渐显现,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场扎染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为后续的非遗体验活动开了个好头。

志愿者帮助小朋友进行扎染工序中的浸染环节。陈宇飞 供图

绒花编织梦想,传递艺术之美

扎染活动的热情尚未消散,“芳寻”志愿服务队再次前往八大湖街道天台路社区,为当地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绒花手工制作活动。提及举办活动的目的,志愿者陈嘉萌表示“绒花技艺的自由程度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发展细致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演示绒花制作过程,从简单的扭结技巧到复杂的组合设计,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在了解了绒花的基本原理之后,志愿者将孩子们两两分组,鼓励他们动手制作,一根根普通的扭扭棒变换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志愿者们还穿梭于孩子们之间,耐心地指导,及时解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疑惑,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手工制作的乐趣。最终的成品不仅有灯笼、铜钱,还有烟花和小动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也更加珍惜这份来自传统文化的馈赠。

社会实践团的成员指导小朋友们进行绒花制作。陈宇飞 供图

传承非遗竹编,助力文化传承

据了解,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芳寻”志愿服务队还与青岛市两个街道的14个社区签署了校地共建协议,并设立了多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为居民们搭建起一个接触传统文化、开拓视野的平台。

在这些实践教育基地中,“芳寻”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特别注重向小朋友们传授纺织非遗的制作技艺。志愿者在给小朋友们的介绍中讲到:“竹编的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序,将竹条进行经纬编织,穿插疏编、插、穿、削、锁等各种技法。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竹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小朋友们认真聆听志愿者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模仿着志愿者的动作,将不同颜色的竹条一根根地编织在一起。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帮助下,小朋友们逐渐掌握了竹编的技巧,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呈现出独特的韵味。通过“芳寻”志愿服务队的努力,非遗竹编这一传统技艺这不仅丰富了居民们的文化生活,还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芳寻”志愿服务队与小朋友们的合照。陈宇飞 供图

志愿服务一直在路上。志愿团通过带领小朋友们体验扎染技艺、制作手工绒花以及学习非遗竹编三个活动,不仅让他小朋友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品质。未来,“芳寻”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为社区带来更优质的课堂体验。(供稿人: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焉云龙)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青岛大学学子返家乡:追寻非遗传统,教化沁入童心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