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3月6日清晨,初春的丝丝寒意尚未消散,武威市公安局176名民辅警已集结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民勤县昌宁西沙窝四方墩青梭公益生态林基地,即将拉开义务压沙植树的序幕。
挥锹挖坑、扶苗回填、踩实浇水……这样的动作,已深深烙印在武威公安民辅警身上,如同实战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一般。一个公安人,半个治沙人。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在武威家喻户晓,“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绿色誓言也深埋在每一个民辅警心里。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播撒绿色希望的好时节。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连日来,武威市区公安机关以“生态警务”为引领,组织民辅警深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邓马营湖、昌宁西沙窝等区域,掀起了一场防风固沙、守护绿洲的“绿色战役”。全体民辅警以铁军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公安力量。
闻令而动 筑牢生态屏障
3月3日上午7时,凉州区邓马营湖金荣路东侧的沙地上,武威市公安局凉州分局396名民辅警迎着初春寒意,整齐列队奔赴压沙一线。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民警们挥锹开沟、铺草填沙,严格按照“深20厘米、宽25厘米”的标准铺设草方格。沙丘间,党旗与警旗交相辉映,干警们分工协作,背草、划线、开沟、固沙一气呵成。经过连续5天奋战,凉州分局累计出动警力1980人次,完成压沙982亩,连片的草方格如金色巨网锁住流沙,为后续梭梭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3月6日,武威市公安局组织民辅警来到民勤县昌宁西沙窝开展春季义务压沙植树活动,累计栽植梭梭等沙生植物2万余株,压沙面积达156.5亩。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原本荒芜的沙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新装,一排排新栽的苗木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展现出勃勃生机。
“每种下一株梭梭苗,就是为子孙后代存下一片绿洲。”武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魏永国手持铁锹与大家协同作业。他说,今天是自己参加义务压沙植树活动的第六年,作为党员民警,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来,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义务压沙的队伍,为武威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警务 守护绿色成果
作为全国荒漠化防治的前沿阵地,武威公安始终将“防沙治沙护沙”融入警务实践,广大民辅警不仅身体力行压沙造林,更将生态保护与法治宣传紧密结合。依托10个重点林区“生态警务室”,联合林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查,近3年破获非法猎捕、盗挖野生植物等生态案件300余起,救助保护动物150余只,依法收回林地2000余亩。民辅警利用压沙间隙,采取多种形式向周边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警示焚烧秸秆、非法采挖等行为的法律后果,推动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健全“林长+警长+生态义警”机制,与行政部门共享线索、联动执法,形成生态保护高压态势。
武威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副局长常勤学表示,生态警务不仅是打击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更要主动作为,参与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线行动中来,为武威的蓝天、碧水、净土保驾护航。
绿色接力,续写治沙新篇。
“每一锹沙土都是对绿水青山的承诺!”参与活动的青年民警张海平感慨道。从“老虎口”风沙口的草方格延伸,到青土湖畔梭梭苗的迎风挺立,武威公安已连续15年投身义务压沙,累计完成压沙造林1.63万亩,植树77.8万株,干部职工尽责率达99.8%。这场跨越时空的“绿色接力”,不仅让民勤绿洲西线风沙口回退30公里,更将八步沙“六老汉”的愚公精神融入警魂,锻造出一支既能守护平安、又能播种希望的公安铁军。
黄沙无言,警徽闪耀。武威公安以“生态警务”为笔,在瀚海戈壁书写“人进沙退”的壮美篇章。未来,武威公安将持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构建现代生态警务,以“打、防、管、控、治”一体化举措守护治沙成果,为筑牢河西走廊生态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注入公安动能。
供图:武威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