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很经典的一句话:一个以书为伴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我就是一个以书为伴的人,所以我的身边不缺少忠实的朋友、良好的老师、可爱的伴侣、温情的安慰者。读书对于我,是最大的爱好,是精神的家园,是助我进步的动力,是我幸福人生的助力器。
我的小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农村完小读完的,电影在那个年代尚属奢侈品,对于精彩的世界,我更多的是通过阅来了解的,一本本画着灵动人物的诸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马兰花》等连环画让我爱不释手。看到小伙伴手里有书,我就用手里不多的零食去做交换,物质匮乏的年代,零食对于我们这些馋嘴少年不亚于今天的饕餮大餐,但对书本内容的渴望战胜了口腹之欲,拿着交换来的小人书,一人躲到僻静处津津有味地翻阅着,时而看看文字,时而看看文字上面的图画,那一笔笔精心勾勒的图画和精辟的文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三岁的我到大姚一中上初中,学校图书馆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里面各种门类齐全、琳琅满目的书充分满足了我阅读的欲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阅读的兴趣渐渐定了下来,当同龄人沉浸在琼瑶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时,写实小说和纪实文学成了我的最爱,记得我读的第一部比较长的小说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初读此书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夜晚熄灯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沉浸在小说里,书中主人公孙少平曲折坎坷的经历震撼了我,第一次知道了现实是残酷和现实的,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改变了我的思想,我对生活的态度,让迷茫和焦躁中的我平静了下来。
1983年读高中时,班上种了好几亩蔬菜,白菜、青菜、莲花白,什么都有,都是些时令蔬菜,长成后1角钱一斤卖给学校食堂,我们班陆续卖得三百多块钱。我想多读些课外书,就跟班主任反映,他竟十分支持我的想法,三百多块钱就订了几份杂志和买了几本数理化辅导丛书,同时还订了一份《半月谈》,全班同学皆欣喜若狂,连呼万岁!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杂志、丛书及《半月谈》对我们开拓视野、提高思维、迎战高考都是大有裨益的!
光阴给人于经验,读书给人于知识。如今虽然到了一定的年龄,但当年那种对书如痴如醉的情感却有增无减,跑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仍然是我八小时之外的最大快乐和爱好;每天单位新来的报刊必看必读,看不到的报刊晚上还要到县图书馆的阅览室去读。每逢双休日别人下塘垂钓、在家搓麻将打双抠斗地主,我却在晨练后坐在窗前认真阅读或坐在宽敞的写字台前漫游书海。
我很庆幸自己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业余时间用来大量阅读,充实自己,对阅读的渴望战胜了时尚、娱乐和灯红酒绿的生活,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我在思想和处事上比同龄人更成熟一些,看问题更深刻一些,人也更开朗豁达一些,遇事也更能妥善处理和恰当解决一些,这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
人到中年,繁杂琐事日渐增多,诸如《读者》《意林》《报刊文摘》之类期刊和生活类杂志成了我的最爱,此类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的信息,能让压力得到释放,三更有梦书当枕,至于读些什么书,读多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始终认为,要读有用之书、有为之书、有益之书、有启迪之书,要善于把书读活,不能把书读死。
一杯清茶,几本读物,几许清风,些许宁静,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世间俗事,或感动,或会心一笑,或惆怅,或失落,书如美食之味,酸甜苦辣有之。以书为伴让我拥有了真正的生命,也不为烦恼所扰,因为以书为伴,所以我的精神很充实。
古人言:三日不读书,做事蠢如猪;又言:书犹药也,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助我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使我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实现了我的梦想;读书,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充实了我的内心,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读书,唯有读书,人才更像人样,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和谐,国家也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以书为伴,对我来说,是我今生成长中十分快乐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最正确的人生选择。我相信,读书一定会助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助我取得更大的成功。
(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孙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