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生命奇观与崇高境界的交响——在冰心散文奖得主、著名军旅作家尹武平先生《归途拾光》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浏览:6422 次 发布时间:2021-05-25 10:42

尊敬的尹武平先生,各位文友、朋友们:

  下午好!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应邀来到美丽热情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参加著名军旅作家、冰心散文奖得主尹武平先生的读书分享会。尹武平先生既是我在部队服役工作时的老首长,又是多年志趣相投的文友,更是我成长进步的良师!首先,我预祝武平先生《归途拾光》读书分享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对先生多年以来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结合个人经历和读书心得谈谈启示和收获。通读尹武平先生的散文集《归途拾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一是从世道人心的维度看,尹武平先生呈现了一种生命奇观;二是从生死存亡的维度看,先生散文集展现了一种崇高精神;三是从人生科学的维度看,其成才成功奉献了一种示范标本。

图片

  第一,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从世道人心的维度领略了尹武平先生的生命奇观。我所说的生命奇观,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尹武平先生自身的生命奇观,就是他童年岁月中的险些夭折,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大难不死”。另一个方面,是他贫苦的成长环境和艰难经历中所形成的生命观念,也可以说是生命观,虽然生命观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重叠的部分,但我觉得这种生命观是我们所说的“三观”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首先有了生命,才会形成生命观,就是他对生命本身的感知和认识。

  正如他在《向生命致敬》一文中写到:六十年三次死里逃生(具体的情形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述),每次想起不由发自内心地感慨:活着真好!书中开篇之作即是《记得那年桃花开》,真实记录了先生儿时在母亲带领下赶集卖桃的场景,深情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对母爱的体味,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先生哪里只是写自己的母亲,分明是写我们大家的母亲啊,分明在写我们所有天下人的母亲啊!因此,我觉得先生拥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奇观,加之他所经历的那些生活环境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使他具有了一种既“向死而生”而又“知足敬畏”的独特而鲜活的生命观念,正如他在文末所写的那样:“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向生命致敬!”

  我们各位文友知道,与诗歌的“抒情性”不同,散文具有鲜明的“书写性”特征,而书写的对象是谁?书写者要表达的情感取向是什么?往往是我们认识和判断一个散文作家无法绕开的话题。武平先生的《归途拾光》里书写生命情、恩亲情、乡土情的作品较多,如《向生命致敬》《水流自净》《写给岳母》《父子》《秋月》等诸多篇章。在尹武平的笔下,当年那个故乡尽管贫困,当年那片土地尽管贫瘠,并且一度曾经差点让作者丧命,以至于“三死一生”,他却没有嫌弃、埋怨,这片故土反而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精彩绝伦,让这片厚重的土地见证生命的顽强。

  正如尹武平先生在文中所感悟的那样:“生命需要长度,更需要增加厚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向生命致敬!”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作者对于故乡最真诚的感恩,是作者历经诸多人生苦难后的肺腑真言。写故乡的人很多,但能写出“水流自净,清者自清”这种道理的人不多;重生命的人很多,但做到真正敬畏生命的人甚少。从这个维度而言,尹武平的书写意义已经超越了书写本身,他为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供了更开阔、更宏大的情感空间与价值空间。

图片

  第二,作为一名特种兵作家,我从生死存亡的维度仰望着尹武平先生的精神境界。我所说的“生死存亡”,一是指党和国家的命运,二是指国防事业发展的命运,三是指个人的前途命运。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越是生死之事、存亡之地、兴衰之道,越能展现精神,越能体现境界。可以说,作为一名曾经的特战老兵,我经历过几次生与死的考验,亲眼目睹过身边战友的生死,也耳闻过兄弟部队战友的生死。而且我也可以透露一下,我们特种部队的伤亡率在全军部队是最高的,每当组织重大演练和军事行动时,都会有一定的死亡名额,据说这也是世界各国特种部队的通行做法。另外,几年前我还据此写过一篇名为《死亡名额》的散文,后来收录到我的文集《醉里挑灯看剑》。

  在此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见证了生死,或者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才能最大程度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生死一际中的生命之可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那种“向死而生”的崇高精神,才能在自觉不自觉的行动中体现出那种崇高的境界。比如,武平先生散文集《归途拾光》中的《洞朗你挺住》《洞朗啊,我想悄悄告诉你》《还我真善美,还我真英雄》等文章,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牵一缕清风拂利剑》《良心门前站道岗》等,则事关国防事业发展的兴衰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在《谁说清明尽忧伤》一文中,先生写自己的胞弟为了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以生命履行使命,牺牲在了战场上!试问:没有像先生胞弟那样英勇战斗的军人的誓死战斗,哪有我们后辈人现在这样的活着?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军人组成的钢铁长城,哪有今日国土在目下的安然无恙?文末,先生写弟弟的话至今令我感动:“父母给弟弟那个生命是短暂的,只存活了二十七岁,弟弟自己创造的生命是永久的,会继续蓬勃不息。”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操与境界?!

  尤其是武平先生在《牵一缕清风拂利剑》一文中写到:“我回到家中,独自在客厅暗自思忖,为了两名部属的提升,我竟然这样‘不识时务’地得罪了顶头上司。难道自己不想进步了?心中顿生忐忑。喝了杯水,平静了一下心情,我扪心自问:我没收部属一分钱的礼,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若不替这些肯实干有本事不会巴结上级的优秀部属说话,我还配做这一师之长吗?”上级与下级、得罪与顺从、得到与失去、忐忑与平静,面对此情此景,先生所思所虑,一副钢铁柔情的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一种基于责任、诚于良知、发于内心的崇高境界,使人感动,令人敬重。

图片

  第三,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从人生科学的维度探察到尹武平先生的成功奥秘。我2013年离开部队转到地方工作,现在国家科协全国学会工作,同时目前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作家,所以也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从人生科学的维度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探察到尹武平先生成才成功的奥秘。众所周知,从科学的视角而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一切事物的演变都能呈现一种轨迹。通俗地讲,一个生命个体要想成才成功甚至成家成名,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和因素。简单地说,主要是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其中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辅助性因素。我们来看尹武平先生,可以说是经历丰富、阅历不凡、生命丰盈、精神厚重。如果从青少年成才的视角、从青年人成功的视角看,尹武平先生其人其事、其成其功,究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可供学习借鉴呢?

  认真品读尹武平先生的作品,对我而言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影响深远,我尝试用文字为他写了一幅“成长画像”:

  1、童年命陷绝境而不绝望。(见《向生命致敬》《记得那年桃花开》)

  2、少年胸怀理想而不空想。(见《白蒸馍》)《怀念密友》《触摸理想》《给理想插上翅膀》)

  3、青年奋斗恐惶而不慌张。(见《恐惶》《硝烟》《水流自净》《勇于争第一》)

  4、中年身处低谷而不低落。(见《牵一缕清风拂利剑》《父子》《写给岳母》《秋月》)

  5、老年功成退休而不褪色。(见《行文自悦》《祥云飘过》《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

  基于以上感受和理解,我总结了以下五条人生启示和收获,与各位文友分享共勉,特别是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从中受益:第一,要保持一副健康的身体。俗话说得好,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相当于我们人生奋斗进取的“1”,没有这个“1”,后面有再多的“0”也是枉然,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尹先生“三死一生”“向死而生”的特殊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鲜活的生命、健康的身体,是最基本、最紧要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过去我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理解不够深刻,现在对照尹武平先生的生死经历我不禁豁然开朗:为什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因为遭遇大难而不死,一是命硬啊,二是有用之身尚存啊!有了健全坚强的血肉身躯,一般的厄运不能耐何,就有了翻盘的本钱、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有了意想不到的一切可能性,必然也就有了后来的种种福份。所以啊,读了武平先生其人其书,我对人的生命、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比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要树立一种高远的志向。古人说得好,“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也有机缘性,但无论有你有何志向,必须要把握好方向性、时代性、高尚性、健康性,而不是反其向而为之,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武平先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就非常清晰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志向也可以理解为理想、志气等,有了高远的志向,就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从而激励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卓越、更成功。第三,要具备一份坚定笃行的毅力。记得苏轼有言: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我理解,这个坚韧不拔之志既包含了高远的志向,更有坚定笃行的意志与毅力之意。与一同穿上军装的同学同乡相比,与同年入伍的战友相比,与同时同部为官的同事相比,尹武平之所以能成长成才,成为一名共和国将军,而后华丽转身,进而成名成家,这种人生经历实际上是他长年坚持不懈、持之一恒地努力进取的结果。第四,要掌握一套成就自我的本领。通过品读尹武平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的成长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苦、艰难、艰险与艰巨,而且他完完全全是在贫困家庭中出生的“无产阶级”,一无领导关系,二无政治资源,三无好的家庭条件,但他信奉“没有关系没关系”“自己就是自己的靠山”“真本领、真本事就是最大的关系”,硬是依靠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勇气,通过砥砺奋斗成长,依靠真实本领进步,最终干出了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自我,实现了价值。我想,武平先生的这种奋发进取的姿态和决心意义非常,特别是在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朋友要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拒绝随波逐流、甘于平庸,而是要心无旁骛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学有所获、学有所进、学有所成,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成一行,以踏石留痕、抓铁留印的作风和行动努力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说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就是这个道理。第五,要拥有一种智慧超然的心境。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青年人满身都是精神,正如春天的河水那样丰硕。”但在武平先生身上,我分明看到了另一种景象:老年人满身都是阅历和思想,正如金秋的硕果那样耀眼,富有诗意。这种智慧超然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总结的那五条:命陷绝境而不绝望;胸怀理想而不空想;奋斗恐惶而不慌张;身处低谷而不低落;功成退休而不褪色。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面对困难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要有决心,面对逆境要有定力,面对成败要达观洒脱。从传统人文思想而言,宋代禅宗将人生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皆有一个“空”字,但其内涵意义不同。尤其是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的起源,就是所谓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个千古难题。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有“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里谈治学时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第一种境界,也可理解为少年阶段,正所谓“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人生之初、懵懂仿徨,但对世界充满好奇,人生志向高远。第二种境界,也可理解为青壮年阶段,正所谓“不知道自己懂”,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以求、忙碌奔波,但从不懈怠、无怨无悔。第三种境界,也可理解为老年阶段,正所谓“知道自己懂了”,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洞察,是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顿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但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止于“历”、止于“感”、止于“知”,但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觉”,能“悟”者更是凤毛麟角。我觉得,尹武平先生其人其文其书其语,处处可见“情”的流露、“觉”的深入、“悟”的抵达。我想,尹武平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位共和国将军,之所以能荣获冰心散文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项,之所以能成才成功成名成家成就自我,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总之,通读尹武平先生的《归途拾光》散文集,许多篇章都充满着哲学、辩证、超脱、达观的智言慧语,浸人心怀,令人难忘,催人奋进,励人成长。最后,赋诗一首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历经贫苦多磨难,

  光正大道深而简。

  文武兼备少将军,

  解甲归田写凯旋。

                                                           2021年5月14日

                                                           于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孙华伟,现在国家科协全国学会任职,系著名特种兵作家、散文家、辞赋家,解放军“昆仑文艺奖”得主,作品入书入典入榜入馆入试卷。2021年5月14日,孙华伟先生应尹武平先生和西安力邦艺术港之邀,出席冰心散文奖得主、著名军旅作家尹武平先生读书分享会并重点发言。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生命奇观与崇高境界的交响——在冰心散文奖得主、著名军旅作家尹武平先生《归途拾光》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