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会接触不计其数的《意见》、《报告》、《规划》等等,这些文件材料或长或短,或工业或农商或民生,连着党委政府的工作和群众利益。材料凝结着智慧和心血,大多数读后都有收获,但也有时候看完材料觉得心潮澎湃,感觉目标明确、方法得当、保障充分,但过段时间一了解实际工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又或者每年的材料都是“废物利用、抛光翻新”,看多了也就识破了其中套路。有干部到基层宣传政策,发展前景描绘得感动自己,群众却私下说:“那一套要从纸面落到地面才算数”。
纸面功夫也要得,关键看是不是调查研究了,是不是实事求是了。一个好的《报告》、《计划》,总结成绩不夸大其实,分析问题不一笔带过,总结经验要令人信服“点头称是”,布置工作要有可行性,而不是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纸面文字背后是情况、是思路、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加班加点“秘书工作”。看一份材料好不好,有没有“干货”是一条衡量标准。什么是“干货”?至少得有指导性和可行性。做“纸面文章”时,就应该衡诸“地面实情”。
比如云南某地一份文件提到:大力发展核桃加工业,破解市场难题,稳住核桃价格保障群众增收。这真是一句好话!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但这个“最大”指的是原料也就是核桃果,因为消纳加工能力不足,核桃价格不断下跌,核桃树占了其他作物的地,砍了又可惜又毁林,农民觉得两难。看到这样的文件,农民朋友会高兴,但也难高兴的起来:怎么个“大力”法?闯市场谁来牵头?和新疆核桃怎么差异化竞争?既然是开短会、发短文,文件不可能写那么细,这些疑虑怎么破?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文件写的再细,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纸面落到地面”得靠实干。怎么干?云岭大地上正推行的“项目工作法”,不失为一剂良方。比如“发展核桃加工,破解市场难题”,怎么转化成招商引资的项目?引进加工企业或者电商平台消纳核桃,把一句话变成几个项目,实干就在其中了。光列了项目也不行,还应该“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分解具体到人头,一段时间调度下,“稳住核桃价格保障群众增收”才有指望。
如果说文字是虚的,大地上的工厂利润是实的,那么连接、转化虚实的机关枢纽就是干。云南省当前掀起的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就是奔着这个“转换枢纽”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缺“纸面文章”里各种计划、规划,缺的是它们落地的丰硕成果。所以文件可以短,实干却不能“压缩”。共产党人是说话算数的,说了的写好的就要落地,要“秋后算算账”。如果能“翻翻旧账”,庶几可以让“纸面功夫”少些花哨空洞,多些群众的“点头称是”。(云南双江自治县委组织部 施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