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担当学术己任展现新时代作为

浏览:193229 次 发布时间:2023-07-24 11:30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研究方向,又对其学术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主题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使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真问题、提出真见解,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一、担当学术己任必须明确何为新时代学术己任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己任是什么?就是要拿出真本事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明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清楚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要做什么以及所要努力的方向,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共识。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回答好‘人民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学术己任。这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著书立说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在任何一种理论研究的背后,都必然隐含着“代表谁”“替谁说话”“维护谁”等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场就是要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是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政治站位,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回答“人民之问”,就是要在研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寻求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研究的根基。可以说,只有尊重人民,心中装着人民,积极服务人民,并自觉回答“人民之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研究重大问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己任。在研究重大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学术研究良知。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特定社会里的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是要在道德上坚持正确的主张、在实践中坚持正义的原则,并有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始终保持一种尊崇创造性研究的精神。

“立足理论创新,回答好‘时代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神圣的学术己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既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在探讨时代课题中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和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又要求坚持方法自觉,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即有自觉对问题进行积极思索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孜孜追求的科学态度;还要有面对现实的胆识,即不回避学术批评、不逃避学术竞争,不人云亦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借鉴与创新发展、个人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等系列重要关系。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学术己任的前提和基础,是关系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二、担当学术己任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是时代的呼唤和行动的先导。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就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作用就得不到发挥。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要恪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践行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学科体系,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的诸多学科。马克思主义能指导各个学科,但是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一切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使整个学科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成为贯穿整个学科的灵魂。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所作为。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在新征程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更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三、担当学术己任必须要有新思维新举措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推动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创新性发展,就需要有一系列新思维新举措。

展现新作为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不自信不足以自立,更不可能回答好时代之题而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回答好新时代的时代之题,就必须坚定“四个自信”,而建立学术自信则是我们该有的精神气度。

展现新作为必须要坚持好六种意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增强使命意识、政治意识、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其中,使命意识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政治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问题意识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答时代课题,自主意识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创新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担当意识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学术担当。

展现新作为必须拿出真本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新作为,必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拿出真本事,就是要扎根脚下,提升回答中国之问的能力;要胸怀天下,开阔回答世界之问的胸襟;要服务人民,坚定回答人民之问的立场;要立足时代,增强回答时代之问的魄力。

(执笔人:何成学,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研究员)

来源:当代广西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担当学术己任展现新时代作为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